如果說2015是中國發展大數據的元年,2016是大數據應用的元年,那么2017則會將大數據涌進高校、政府、企業等各行各業的浪潮再推新高。
在過去的一年中,大數據被提及的頻率較之2015年似有減弱,反而是共享經濟,人工智能頻頻占領風口,殊不知大數據已然貫穿在風口行業的每一處。以行為信用大數據為基礎的共享單車、基于棋譜戰例大數據的人工智能阿爾法狗……大數據始終保持著與風口產業的同步火熱,人們甚至說大數據產業永遠沒有寒冬。
作為國家的基礎性戰略資源,大數據與教育領域的融合更加值得關注。如何借助大數據技術為高校搭起科技橋梁,如何引導高等教育的新式變革,如何助推高校的人才培養?
實際上許多高校都早有籌謀,據網頁數據抓取工具火車采集器的統計,近年來北京、貴州、山東等多個省市的高校都在緊鑼密鼓的建設大數據實驗中心,同時正加大相關科研與人才的培養,去年底山西大學、貴州理工學院、貴州大學都相繼成立了大數據學院。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高校遇上大數據,要借何加以統計和操作分析?備受高校青睞的火車采集器V9和火車瀏覽器,以高效、智能的特性成為獲取數據的必備工具,也是高校開展大數據科研的前提。在數據的最大載體互聯網中,火車采集器可以通過規則設置來達到90%以上的網頁數據采集、處理和存儲,并可定時更新;而火車瀏覽器則以可視化采集著稱,方便快捷的操作工具為高校的大數據科研省下大量人力和時間。
數據作為信息的表現形式,無論是對于商業還是對于高校科研,都始終要求與時俱進,所以對數據進行快速提取和自動化更新是火車采集器應用于高校項目的關鍵。在與清華、復旦、東北大學等高校的合作中,火車采集器軟件也愈發體現了大數據科研首先對數據獲取的攻關。
世界在數據化,人類理解世界的方式也在數據化,獲取數據之后的要點是能否在輸出端產生更高價值的成果。未來高校能憑借大數據能做出怎樣的貢獻或許還難以預料,但不難發現,如今高校的計算機科學、管理學、金融學乃至廣告學、農學、氣象學等各大學科,都因大數據而謀變。
2017年大數據深入高校,正在加速度。
